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床

《战争的试炼:十字军东征史》小记

这是一本关于十字军东征史的佳作,讲述了11~13世纪这两百多年里基督与伊斯兰世界关于海外之地——黎凡特的纠葛。作者合理选择两方的史料,并在史料的对比分析当中显得相对客观与中立。没有空泛的断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这本书提出的许多非常有意义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既可以作为全文阅读的线索,同时也能够成为贯穿古今的“问题意识”。历史读物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让我们了解史实,而是应该带动我们的思考,问题意识是我们历史学习当中犹为宝贵的。


在内容方面,这本书的笔墨着重于最为成功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它夺取安条克、耶路撒冷并建立十字军诸国。书中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十字军为什么要东征? 从这个较为宽泛的问题当中,又引出当时的政治形势(西欧、拜占庭与伊斯兰世界)、人们的宗教信仰变化(主要讨论了拉丁基督教)等等问题。

此外,“十字军”看似是一个宗教性质很强的词语,但十字军东征的性质远非宗教这么简单——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告诫我们需要思考的——“法兰克人的近东征服是否因为‘圣战’而有所不同?”,“十字军东征是否促进了文化理解与交流?” 如果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这本书,分析每一次十字军东征,我认为会有更深的理解。


其次是萨拉丁的崛起与第三次十字军的对抗。11~13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处于极其分裂的一种状态,其中涌现出赞吉、努尔丁、萨拉丁等等英雄人物,他们面临着所谓国家内部分裂和外部十字军的进攻。作者提醒我们思考:他们发动吉哈德(圣战)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的圣战矛头指向哪一方更多?是为了“政治正确”,积攒兵力消除异己,还是真心对抗异教徒? 作者认为这些可以从伊斯兰领导者作战的时间着手分析。

同样,这些问题也可以放到西方诸国的君主身上,狮心王理查一世,法王腓力奥古斯特,腓特烈巴巴罗萨,他们为什么要来到海外之地?是因为西欧政治需要,还是他们真的重视耶路撒冷呢?第三次十字军为什么失败,到底为什么在距离圣城一步之遥的地方停下了它的脚步?



后来,腓特烈二世通过外交手段收复圣城,路易九世的“执着”,拜巴尔的崛起,到最终阿卡围城战,每一个瞬间都是历史的一个烙印。这里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腓特烈二世兵不血刃收复圣城的行为遭到质疑?后续十字军的中心为何转移到了埃及?或许还有君堡(震怒!狗头)(当然其实本质上还是在讨论耶路撒冷的宗教意义到底有多少分量)。十字军国家为何最终没能存活,这其中有多少内部与外部因素呢?......

之后的几次十字军东征中,那些主题基本上没有改变,我们始终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因素存在:

西欧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教会之间的对立,伊斯兰世界的分裂、军阀割据,东西方的国际关系,人们的宗教理解......这些都是十字军东征背后挥之不去的阴影。



或许要问啦,这段故事对现代世界的人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在结语中讲得非常精彩!(这本书单是结语部分也值得一读,简短但精辟)我稍微总结一下:

由于大众对于这段历史感知的断裂,西方对于“十字军东征”、“吉哈德”等等的使用存在对历史的扭曲,我们因此需要十分警惕。现代恐怖主义挑起宗教对立,但事实上,基督与穆斯林,宗教之间从来不存在那样一条“仇恨、冲突的纽带将他们紧密联系起来”。起码“十字军东征”和“吉哈德”从未象征过那些。这么一来,是谁挑起仇恨,是谁在背后操纵和利用这些,谁才是真正的恐怖主义者可见一斑。



评论(2)

热度(28)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